格局吴军

这个故事说明,再好的人,如果舍不得分享利益,周围的人最终也会离他而去。(对于帮助我们的人,我们不仅要心存感激,要尽可能分享既得的利益) 利益要分享,但是决策自己做就好了,很多时候未必需要民主集中,征求所有人的意见。这也是我在美国体会到的组织管理的一个特点。 我们的祖先在《礼记 · 大学》中这样告诫大家:“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意思是说,喜欢一个人,还能看到他的缺点,讨厌一个人,还能看到他的好处,这种人很少。 为什么少呢?因为人有一个固有的弱点,就是爱屋及乌,容易因为个人的好恶全盘接受或者否定一个人、一件事,容易把局部的得失放大成全局的结果。 很多美国人能够奉行“勿以小恶而忘大善”的做人做事态度,一是因为职业素养普遍较高,二是人与人之间感情谈的少,利益谈得多,容易做到心平气和地就事论事,而不会因为自己正确、对方错误就逞一时之快,最后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勿因人之短护己之短,勿以人之短炫己之长。 对比较理性的人来讲,他们通常不问做错事是否有理由,而是确定当前是否做错了事。如果错了,该怎么解决就怎么解决,至于是否是其他人造成了这个人做错事,那是另一码事,不要混在一起处理。这就是说,不能因为别人犯了错误,我们就有理由犯错误。 中国古人其实不缺乏这种智慧。往远了讲,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说要不断反省自己的错误;往近了讲,鲁迅说过,“我的确时时刻刻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自己”。也就是说,勿因人之短护己之短。 很多人平时做事是有原则、有一定判断力的,如果是陌生人提出不合理要求,他们未必会因此耽误自己的时间,但如果是亲朋好友找上门来,原则就没有了。 我对亲朋好友提出的请求,通常用两个尺度判断帮还是不帮。第一,不帮违反原则的忙,以及自己帮不上的忙。后一种情况下要第一时间告诉对方,以免对方有不合理的期望,反而耽误了事情。第二,分清哪些问题应该由他们自己解决,哪些需要我帮忙解决。对于前者,我通常会客气、坚决地回绝。 越是落在别人后面,就越想通过并行处理多做点事情,结果错误百出,和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时候,不妨停下来,想一想,做减法,把各种不必要的事情从清单上删除,而不是花更多时间在低回报的道路上狂奔,那样只会让人生失控。 承认自己过去用的方法不得当,过于贪婪,需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很多人能够走出“越穷越忙,越忙越穷”的怪圈,是因为他们愿意反省自己的得失,接受新的思维方式。但是,对另一些人而言,这是很难做到的事情。我们通常觉得老年人保守,不愿意接受新的东西,更不愿意尝试新的东西,但是很多年轻人也是如此,他们是“年轻的老人”。 这些人在遇到一个和自己过去长期接受的观念不同的概念时,第一反应不是思考,不是花时间搞清楚新概念,而是陷入惯性思维的泥潭无法自拔。比如很多人一旦形成自己的观点,就会对符合自己观念的想法坚信不疑;遇到一些和已有认知不同的想法时,就会本能的反驳。我们从各种社交网络的留言中经常能找到这样的人,他们的反驳并没有逻辑,只是和对方的观点不一样而已。甚至有些人在陷入“越穷越忙,越忙越穷”的怪圈后,听不得成功者的经验,反而倾向于求助认知水平和自己相当的人,或许这样能让他们不自卑吧。 我们会习惯一种思维,是因为它不仅让我们舒服,而且显得我们很正确。我们在不得不接受别人的新思维时,至少要在心里否认自己一次,这是很多人不愿意去做的。很多人不愿意接受新东西、改变旧习惯,仅仅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一种生活和工作方式,满足于低成就的快感。用一句流行语形容,就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而我们都知道,如果方向错了,越努力离目标越远。 当遇到困境时,我们首先应该慢下来,斩断厄运链。然后重新审视目标,做减法,讲究效果,这样走出厄运的怪圈就不是难事了。 休息分为两种,一种是被动的,比如睡觉、嗑瓜子儿、看电视,或者到歌厅去娱乐。这样的休息是必需的,短时间内可以让人充电,但是,时间长了人就不容易提起精神。比如,觉得越睡越困就是这个原因。很多人觉得,我太忙了,没时间休息,其实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对休息有误解,把休息等同于各种被动休息了。 还有一种休息是主动的,比如做运动、旅行或者游学。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身体状态不同,适合的休息方式也不同。不管怎样休息,只要能够帮助自己恢复精力,重拾自信心,更重要的是能让自己从原先封闭的系统走出来,就是好的休息。 休息的本质是从外界获得信息和能量。无论是在热力学中,还是在信息论中,任何不与外界沟通的封闭系统都是向着熵增加的方向发展的,也就是说变得越来越无序。而破局的关键就是打破封闭系统,引入负熵。在热力学中,我们可以将负熵理解为能量;在信息论中,可以将它理解为信息。无论哪一种,都要先走出封闭的圈子。历史上有很多大艺术家的灵感来自换一个环境,去体验自己以前想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