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吴军

适度的选择给我们自由,但是过多的选择会适得其反。 商业的本质是为了让人多花钱,而不是省钱。 如果共享的结果是大家都不去买东西,那么经济一定会萎缩,这样的共享经济是一定发展不起来的;反之,如果让更多的资源加入到经济活动中,利用新技术提高效率、增加使用量,给大家带来方便,最终让大家多花钱,这样的共享经济就有造血功能,就能成功。 故事讲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什么是好的产品。首先,好产品的目标必须明确。米格-25战斗机就是为了拦截美国高空高速轰炸机而设计的,因此它整个设计方案的所有技术指标都是针对XB-70轰炸机,其他功能都变得次要。 其次,工程和科学不同,好产品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只能在当时的情况下寻找最好的解决方法。应该讲,米格-25战斗机的设计者们立足于当时有限的条件,找到了最好的解决方法。今天在各个企业里,很多员工经常和上级讲,这个条件不具备,那个条件要等待,因此无法工作。其实,对于一个工程师而言,他不能等待条件的成熟,而是要尽可能地利用现有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再次,在工程上,常常是伴随着一个问题被解决,又会派生出一个新的问题。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是产品经理和工程师应有的做事态度。另外,一切实用的设计都需要有取舍,而取舍的原则就是要围绕最终的目标。 最后,当目标变了,如果还采用原来的解决方案,就如同刻舟求剑。······ 因此,即使是好的产品,如果用错了地方,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现在可以总结一下颠覆式创新的特点了。首先,要有一个杀手锏功能,没有杀手锏什么都免谈,这一点很多人都看得到。其次,颠覆者(小蚂蚁)的杀手锏必须容易得到当时相关技术的帮助,以至飞速进步,而传统的产品则难以受益于当时的技术进步,这一点是很多人所忽视的!蒸汽船受益于机械革命,微软受益于摩尔定律,谷歌受益于互联网。很多人发明了一项更好的技术,但是和现有公司竞争时讨不到便宜,因为他们做的是孤立的技术进步,并没有受益于那个时代其他技术进步的帮助。 为什么大家原来以为代表公司创新力的专利和我们看到的创新力关系并不大呢?因为很多人(包括大部分媒体)没有搞清楚专利真正的作用——它其实不是进攻的工具,而是防守的工具。当一个公司能够靠创新力快速发展时,它会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将技术变成产品,别人就算抄袭它的技术,也只能跟在屁股后面跑,这时它懒得申请专利,甚至也顾不上申请专利。从英特尔到思科、到微软、到谷歌,再到苹果,成长最快时都是如此。这就如同曼施泰因所讲的,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但是,当一个公司的业务发展开始出现停滞时,它就需要用专利保护它的侧翼和后方了。历史上很多大公司都做过这样的事情,如今的典型代表就是IBM公司和微软公司。 今天,对于在大公司里工作的员工来讲,或许应该多关心一些申请专利的事情,因为这是公司防御的堡垒,做这种事情在大公司常常是名利双收的。但是如果我们处于一个挑战现有大公司的创业公司中,首先要做的还不是申请一大堆专利来保护自己,而是应该像曼施泰因那样通过闪电战出奇制胜。国内有一位我尊敬的企业家,她做产品、做市场都颇为成功,就是在过去的几年里转型很失败。她的主要问题是天天把自己公司有多少专利挂在嘴边,坚持认为靠这些所谓的核心技术也能在新的市场上占先,而不是去按照新行业里特定的规律做事情。事实上,她的公司在所进入的两个新领域进展都非常不顺利,原因就在于她在该采取进攻的时候采取了防守的心态。对于小公司或者刚刚进入一个新领域的公司,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创造力和执行力才是在新行业中的立足之本。对于个人来讲情况也是类似,与其纠结过去的得失,不如提高执行力去不断开拓新的事业,这才是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正道。 其实,一个人的效率是很难提高的,自己唯一能够控制的就是少做一点事情,有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就不要做了,而不是挤压时间把所有的事情凑合做完。 说到这里你可能要问,怎样才能防止员工成为伪工作者呢?我想最重要的是明确两点。 首先,管理者要让员工站在“做什么事情能让公司最大获益”的高度去工作。这样,他们才能在做不完的工作中动脑筋去寻找那些对公司最有帮助的事情去做,而不是简单应付老板派下来的任务,然后向老板交差。在一个知识型企业中,管理者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员工进行事无巨细的管理,因为员工的主动性很重要。 其次,管理者要让员工明白,他们积极工作(而不是消极完成任务),最大的受益方是自己。公司里不免有员工对自己、环境、周围人的态度、所给予的机会等有不满意的情绪,此时他们会消极对待工作,不是觉得成为不动脑筋的伪工作者。有些鬼精的人,甚至会表现出一种任劳任怨的态度,也不和老板争执,被动的从老板指派的工作中找一些容易的工作来做,而不是拣那些有影响力却比较难的工作去完成。当老板问起来时,他们会讲自己在认真工作,工作量也看似很满。至于为什么很多重要的工作没有做,他们会推说是因为时间实在是不够。对于这样的人,一般老板还真拿他们没有办法,在考评时只好让他及格。但是这些人实际上在坑自己,因为那些伪工作做的越多,个人进步就越慢,甚至能力还会倒退。 当然,管理者本身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他们甚至比一般员工面临更多的选择,什么事情需要做、什么事情可以不做,不仅关乎自己的前途,还影响到周围很多人。很多管理者动不动就修改规章制度,世界上没有一种制度是完美的,因此他们不免左右摇摆,矫枉过正,最后改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有道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伪工作的管理者便是如此。 很多我们看上去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实想通了并没有那么重要。有时候换一个角度来审视我们所做的事情,你就会发现,舍弃一些事情也未尝不可。再宽泛地讲,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静下心来总结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其实常常把时间浪费在那些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上。所以,当你因为总也干不完的工作而焦虑时,不妨试试先停下来,重新梳理一遍手边的工作,主动地站在对公司业务帮助最大的角度,站在提升自己能力的角度,把那些最重要的工作找出来并完成他们。试试看,这样你的工作状态会不会发生改变。 当我们处于工作永远做不完的状态时,依然需要有时间欣赏身边的风景。 钱和任何东西,都是为了让你生活得更好,而不是给你带来麻烦。 世界上任何东西的获得都是有代价的,钱也是如此。我们总是希望得到所有想要的好东西,比如当我们遇到一个喜欢的人时,也想和他(她)永远在一起,这是人之常情。在精神层面上的财富,比如声望和名誉,我们也想得到。但是,得到这些美好的东西都是有代价的。更重要的是,获得这些东西可能意味着我们要失去另外一些已有的东西,这一点绝大部分人会忽略。因此,在追求任何好东西(无论是人、物质还是精神层面的)之前,我都会问问自己,他们(它们)是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还是给我带来麻烦。 对于所喜欢的东西。如果付出的代价是让生活质量变差,那就算了,这是我的金钱观的第三点。 不仅是投资,其实生活中的风险无处不在,做人做事永远要有风险意识,才能利于不败之地。 在一个完美的婚姻中,双方都要明白关系的亲密程度和重要性依次是“夫妻优先于子女,更优先于双方的父母”。如果承认这种优先级,在妻子和母亲同时落水时,先救妻子还是先救母亲,就根本不是问题了。中国很多人认为,两个人的结合就是双方家庭的结合,而且小家和大家的边界分不清,我对此完全不认可。这并不是什么美德。只不过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而已。 有人问我,为什么你从一个领域转型到另一个领域那么容易?为什么你在上学时会想到学习很多当时看似和专业无关、后来却有用的东西?我开始并没有思考这些问题,后来问的人多了,我仔细地想了想其中的原因,大概我是在为生活而学习,不是为了专业而学习。为生活而学习的人,必须明确今后要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当然,获得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就需要学习。 现在,我们每天都给自己安排非常满的日程,也一直在抱怨自己太忙,但并不清楚时间都花到哪里去了。虽然我们的收入比长辈多出很多,但钱总是不够花,很多年轻人反而要老人们补贴。我们总是在买一些并不需要的东西,然后因为它们堆满了房间、塞满了抽屉而心烦。我们有很多提高效率的工具,但是效率其实并没有提高,搞得我们难以拥有充足而优质的睡眠。我们和许许多多所谓的“熟人”加了微信,但是能说点真心话的朋友却越来越少。我们每天刷小视频、刷消息,但是半个月后那些内容我们根本记不住,也对我们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其实这些现象的背后透露着一种恐惧——生怕自己错过些什么。不论我们身在何处,总怕没有看到某一条消息,错过了某一次机会。我们总希望能经历更多有趣的事情,看到更多的好风景,品尝到更多的美食。我们把它称为快节奏,但其实回眸时,我们是没有节奏的。 苏格拉底临死前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而审视人生需要有闲暇。我们今天有很多获取知识和资讯的渠道,但是它们不能帮助我们审视人生,因为他们不是给我们带来闲暇,可是让我们更加没有闲暇来思考。读书则不同,尤其是在读纸质书时,我必须有比较长的时间不做其他事情,这样才能入境。正因为不得不把手中的事情放在一旁,才能审视人生。因此,在我看来,阅读是当下可以让我们审视人生不多的方法之一。 一本好书,本身也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认清世界,弄清心头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并最终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我对任何人,一般都先假设他是正直、善良和诚信的。当然,这样一来我会有很大的机会上别人的当,而在生活中我也确实如此。不过这没有关系,我只会上一次当,因为在上当之后我并不给那些人第二次机会。你可能会问,这样一来,是否会错失很多本来能够成为朋友的机会,因为人是会改变的,他可能会变好。是的,人确实会变好,但是已经与我无关了。要知道,可交往的人很多,而你的时间和精力只能维持少数的几十个。这种笨方法能够避免在朋友关系的投资上出现填不满的无底洞。我们都知道,不知道止损的投资者注定是要倾家荡产的,在和朋友的关系上也是如此。 在我的心目中,莎士比亚和曾国藩都是智者,他们的建议都是金玉良言,我对他们的话也是在身体力行。朋友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销售的本质:把东西卖出去,把钱收回来。 持续的生意:让顾客把买的东西用光。 一个可持续的生意,关键是要让顾客把买的东西用光,否则就很难让他们第二次、第三次购买。 我们可以把王晓峰的这种思路拓展一下。在管理一个团队时,你给员工的奖励不能仅仅是一次充值的促销,然后让他们享受很多年,而是要想办法让他们消耗掉这种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能够继续轻装奋斗。比如在谷歌,一个员工每一次升迁,在得到大笔奖励的同时,之前全部的贡献就会清零;下一次升迁,所依据的贡献要从前一次升迁后算起,而不是历史上全部的贡献。 这就防止了一些人靠运气搞出个非常成功的产品后,躺在上面吃一辈子的情况。 商品和服务要让消费者有面子。 做生意就必须照顾人的面子。 最后做个总结:如果我们能够顾及别人的面子,生意就能做好,事情就能做好;如果我们为别人提供价值,而不是一味地推销,我们的产品,甚至我们自己,就会受到欢迎。